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:2019-12-02 08:51:45 来源:石家庄日报
“我作为一名教师,一定坚守初心、勇担使命,用满腔的挚爱、真爱,无怨无悔地继续书写我的‘教育情书’!”——这是石家庄市第28中学优秀教师孙育红发自肺腑的一段话。
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在市教育局举办的2019 年全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,包括孙育红在内的我市7 位教师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教师群体的真实生活,他们辛勤耕耘、默默奉献,展示了全市 13万教师牢记初心和使命,做师德高尚好老师的动人形象。
做学生求知路上的明亮灯塔
刘英杰是石家庄市一中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化学教师,从大学毕业开始,他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3个年头。23年来,10000节化学课、4000节辅导课、2000节晚自习、800次实验成为刘英杰生活的主要内容。
高中化学有个非常重要的实验——“甲烷光照取代反应实验”,这个实验对于学生知识理解非常重要。可由于实验用到的气体有毒易燃,对光照条件要求苛刻,容易发生爆炸,很多老师上课干脆不做实验。即便是做,为确保安全,也是用教室内微弱的自然光照射,但这样反应很慢,约需2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,一节课40分钟,学生还没观察到实验现象,就快下课了。
刘英杰到多所高校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,与大学教授、人教社教材编写专家互通电话和书信进行请教。为了改进实验装置,他多次到华北最大的玻璃仪器生产基地,与专家和技师一起设计和研制符合创新要求的实验仪器。为找到实验所需的国家已经强制销毁的全玻璃注射器,他跑遍20多个乡镇农村。为探究实验的最佳光照条件,他转遍市内所有的灯具城,购买了不同品牌、不同功率的节能灯管近百支。历经爆炸几十次,冒着危险做了大量实验,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。他已记不清在实验室度过了多少个周末,又有多少次,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即将进入梦乡时,却为抓住脑海中闪现的灵感而突然爬起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长达近一年的研究,他终于改进并自制了实验教具,还摸索出了理想的实验条件,使教学实验取得成功。从实验开始到结束,用时3分钟左右,学生能完整地看到实验的全过程,课堂效果非常好,还安全环保,便于推广。这个实验成果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实验创新大赛,获得一等奖,为河北省争得下届举办权做出了贡献。
由于教学研究上的突出成绩,刘英杰先后获得“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”“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”“全国模范教师”等多个称号。然而谁又知道,他与爱人多年两地分居,孩子上了高中无暇陪伴,老人多病无法在身边照顾。
“我深爱着我的事业,我深爱着我的学生,为了他们的茁壮成长,成人成才,我愿意为他们在求知路上做好引路人。”刘英杰说。
倾尽全力为山里孩子做人梯
“与孩子们朝夕相处,互相陪伴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。”这是乡村教师孙朝娟最喜欢说的话。2009年,通过特岗教师招聘,孙朝娟成为行唐县只里乡北高里小学的一名教师。
北高里是行唐县最偏远的山区,孙朝娟担任着复式班级教学工作。面对同一间教室,不同年龄段的学生,她暗下决心:一定要竭尽全力把山里的娃娃教好,脚踏实地努力付出。
为了平衡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,她尝试各种教学方法,包括摸索穿插教学技巧、把课文编成歌曲、组织学生到户外体验学习的快乐等等,增强课堂的吸引力。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很远,每天需要走好几里路才能到校。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吃得不太好,穿得不太暖,孙朝娟就将他们留在学校和自己一块儿吃住。每天,她给孩子们洗衣服、做饭、上课,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。
一年冬天,一个女孩突然闹肚子,把粪便弄得浑身都是,孩子无助地哭了。孙朝娟赶紧端来热水在宿舍帮她擦洗,擦好后把她抱进自己的被窝,然后去河边把脏衣服洗干净。孩子的妈妈得知后,感动得热泪盈眶。还是一年冬天,一个男生突然喘起粗气、脸色煞白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。孙朝娟背上他就往学校附近的诊所跑,医生经过诊断,认为男孩的心脏可能有问题,需要到大医院确诊就医。孙朝娟一面拨打120,一面通知学生家长。当得知学生家长还在山上放羊,一时半会儿赶不过来时,她顾不上穿外套,抱起浑身颤抖的孩子就奔向了在村口等待的救护车。因为抢救及时,男孩最终平安无事。
寒来暑往,朝夕相处,孙朝娟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八年。山高路远,她从没有抱怨,环境艰苦,她没有嫌弃,有的只是对教育事业的向往和眷恋,对山区孩子们的深深疼爱。
苦心传技让职业学生活出出彩人生
张喜江是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、原市职教中心的一名教师。15年来,他坚持在技能教学一线,手把手传授、纠正学生动作操作,为的是让学生们掌握一技之长,活出出彩人生。
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喜欢听大道理,出身农村做过工人的张喜江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他们听,激发他们奋斗的热情。看到实训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,张喜江自己上手制作光电寻边器,有的学生对老师自制的工具感兴趣,张喜江就鼓励他们进行二次创新。在张喜江的引导下,同学们最终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更加漂亮、简单、实用的光电寻边器,在京津冀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。
田宁是张喜江的一名数控专业学生。刚入校时,他吊儿郎当,每项技能追求学会就好,并不精益求精。看田宁掌握技术非常快,张喜江认定他还有很大的技术提高空间。他经常找田宁聊天,教育他要有梦想,只有让自己努力到极致,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。他不动声色地加大了对田宁的技能要求和考核力度,使田宁很快成为“数控兴趣班”技能最棒的学生。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,田宁获得了中职组三等奖;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,又获得中职组第9名。毕业后田宁在电子十三所工作,他的技能很快得到企业的认可,成为重点培养对象。2012年,他重回母校任教,成长为一名技能过硬的高级技师。
2014年,张喜江把数控加工经验、部分技能创新写成《多轴数控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技术》一书,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多轴机床操作与编程的书籍,为企业技术人员、技能工人、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高端数控技能、自学高端数控技能的平台。
张喜江的无私奉献得到了社会认可,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技术能手、“国家级张喜江技能大师工作室”领办人等荣誉,被市总工会授予“省会十大工匠”称号。
编辑: 刘晓婷 责任编辑:尚燕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