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频道

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

2020年08月11日 17:21:01 星期二

​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——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教改探索与实践

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:2025-04-18 08:00:27 来源:石家庄新闻网

当“双减”的春雨浸润三尺讲台,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教学改革正在发生,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重构课堂生态,实现教师和学生双向奔赴。

绘就一幅备课改革的发展图景

“如何通过阶梯式问题设计,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?”这个核心议题引发了教师们激烈的思维碰撞。走进初中数学组的备课区,组长戎利华正手持新设计的“问题链导学案”,将《二次函数》单元拆解为“校园喷泉设计”项目式学习模块。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,十九中全体老师如约来到备课室,分学科集体备课。各备课组集思广益,开展主题化、项目化教研,将课程标准转化为高效可操作的课堂实施方案,这一常态场景正是学校推进“双减”政策落地的重要支点——通过集体备课改革,实现课堂质效的全面提升。

十九中学打造了“一核四翼”发展新格局,“一核”即上好思政课,坚定学生理想信念。“四翼”就是从文化立校、管理兴校、科研强校、师资铸校四个方面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
科研强校让学校有了力量,这一战略框架下的教学研一体化体系,通过集体备课、高效课堂、听评课、试卷整理四大支柱构建起闭环式质量提升系统。集体备课是目标导向的起点与支架,高效课堂是动态实施的枢纽与中心,听评课是质量提升的反馈与驱动,试卷整理是闭环修正的关键与保障。四维联动形成了“研教共生、评教互促”的教研新样态,既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,又催生了校本化教学研究成果的迭代转化。

走出一条协同教研的创新之路

在“科研强校”理念的指引下,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高效课堂建设驶入创新快车道,在实践中孕育的“问题导学-自主探究-思维辨析-互动展示-动态评价-分层检测”六模块教学模式逐渐形成特色。这一创新实践在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得到验证——物理教师迟鹍凭借《灯塔光学探秘》项目式教学设计,获全国实验教学能手称号。

迟鹍老师以研究灯塔为主线,将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,开创项目学习类分工。学校物理教研组研发的系列教具成为课堂革新的点睛之笔:旋转激光演示仪直观展现菲涅尔透镜聚光特性,智能雾箱突破传统实验时空限制,模块化光源系统实现多场景自由组合。这些创新教具不仅获评“最具推广价值实验装置”,更构建起“做中学”的立体认知场域,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。

随着“六模块”课堂的深入实施,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,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奖励,出版了教育教学精品集锦《慧圃拾萃》一书;学校培养特级教师1人,省级骨干教师3人,市级骨干教师、学科名师23人;谢芳老师被评为石家庄市市管拔尖人才、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三层次人选;王克维老师被评为石家庄市“美丽教育工匠”。

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高效课堂中获得成长

在初二(8)班的语文课上,学生们主动标注课文、阐释见解,苗平丽老师将讲台交给学生,自己退居辅助位置。教室后方,语文组教研组长许未带领团队记录教学环节,聚焦学生如何在互动中建构知识,深度观察思考课堂思维的培养路径。从课前的集体备课、课中的观察记录到课后的深度评课,是十九中听评课制度落地的日常场景。

当领航教师在评课中指出“批注环节应增加思维可视化引导”,当启航教师从同伴课堂中习得“问题链设计技巧”,听评课制度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。

听评课制度的价值,不仅在于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观摩课,更在于构建教师成长的共同体:当每一次听课都成为专业反思的契机,当每一轮评课都化作教学改进的养分,当每一份优秀教案都凝结着团队智慧,课堂便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思维成长的沃土,而教师也在这种深度教研中,逐步实现从“经验型”到“研究型”的蜕变。

始终践行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

“我非常感谢老师带领我们进行试卷整理,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。”高二(1)班李利哲同学在数学学科的蜕变堪称典型,成绩徘徊中游的他,将每次作业中的失误分门别类:红色标记因概念混淆导致的错误,蓝色标注因审题疏漏产生的偏差。在老师指导下,他建立起了“错题-考点-思维”的模式,数学成绩跃居班级前茅。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飞跃,正如他在学习心得中所写:“整理错题不是重复劳动,而是让思维长出纠错基因的过程”。

“改正错题,改对错题,弄懂弄会不留疑问,做学习的赢家。”这是学校反复强调的理念。为构建“双减”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生态,学校以学科备课组为统筹主体,构建了“教师主导-学生主体”的试卷整理机制,系统培养学生“主动归因-系统梳理-深度反思”的认知能力,这种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认知的能力,正在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。

从一节课例中涌出的第一朵思维浪花,到如今智慧共生的潮汐奔涌;从教师个体的积极探索,到整个教研共同体的协同进化,十九中学将始终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,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,让那些曾经被课业重负压弯的嫩芽,在教育的春天里舒展成挺拔的新绿。

(芦晓伟)

编辑: 刘欢     责任编辑:尚燕华